三寸之舌怎么写好看:
三寸之舌书法图片
三寸之舌历史词典解释
马司迁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〔遂〕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三寸之舌,即舌头。据《史记索隐》注释:“《春秋纬》云:“舌在口中,长三寸。”舌为人类使用语言的重要器官,舌做灵活运动,始能发出各种声音。故以此形容能言善辩,极有口才。明.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五回:“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,愿凭三寸不烂之舌,往江东说此人来降。”
偏正 比喻能说会道的口才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形容能言善辩,具有好口才的人。→口若悬河 ↔张口结舌。也作“三寸不烂之舌”、“三寸舌”。
词语分解:
- 三寸的解释 指舌。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韩 不用舌论:“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,亦反初服而效神仙。”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:“夫三端所贵,三寸著名。故微言传乎往记,妙説表乎丹青。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·搆衅:“他自负半世英豪,那见得一腔奇抱。烂斑三寸人前掉,电光闪烁皆倾倒。”
- 舌的解释 舌 shé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、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:舌头
历史典故推荐: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
厌:满足。比喻接纳的贤才越多越好。汉.曹操短歌行: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;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 其他 厌,满足。比喻接纳人才越多越好。语出三国魏·曹操短歌行: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