皋亭山怎么写好看:
皋亭山历史词典解释
在今浙江杭州市北郊与余杭交界处,高200余米。因唐时山麓有亭名皋亭而得名。南宋时是都城临安府的防守要隘。半山在皋亭山西南,距皋亭山尚有十里。《元史·伯颜传》:元至元十三年(1276)正月元军攻占皋亭山,元将伯颜于此接受南宋朝廷投降。
词语分解:
- 皋亭的解释 亦作“皋亭”。山名。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北郊。 南宋 时为 临安 防守要隘, 元 兵至, 宋 君臣在此投降。俗称 半山 。 明 王世贞 满江红词:“北面生看臣 构 在,南枝死望中原復。痛他年降表出 皋亭 ,鴟夷目。” 郁达夫 步何君<半山娘娘庙题壁>续成诗:“看遍野梅三百树, 皋亭 山色暮苍苍。”
-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土山
历史知识推荐:银捐
清代捐纳方式之一。乃后期加捐花样。咸丰、同治年间,为鼓励加捐,实行多立班次,减折加捐之法。纳捐者多以饷粟交进,有成数不及定额之半者。其后另订加成新章,并令交进实银,因有此称。同治三年1864设银捐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