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场怎么写好看:
三场历史词典解释
科举考试用语。指考试的场次。唐神龙元年(705),首先确定进士科“先帖经,然后试杂文及策”的三场考试制度。其后,宋之解试、省试,元、明、清之乡试、会试皆采用三场制,称为初场(或头场)、二场、三场。其间亦有不同者,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,根据王安石的建议,进士科改试四场,至南宋建炎二年(1128)复行三场制;而元代的蒙古、色目人只试两场。三场的具体考期、内容,历朝各有不同。明清行八股文后,士子之精力专于初场的四书义及经义,考官阅卷亦重初场,而不深究其二、三场。又,武科亦有三场。参见“礼部试”、“乡试”、“会试”、“武乡试”、“武会试”。
词语分解:
- 三场的解释 科举时代6*考试须经三次,叫初场、二场、三场。亦总称三场。宋史·选举志二:“﹝ 建炎 ﹞二年,定诗赋、经义取士,第一场诗赋各一首,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,语、孟义各一道;第二场并论一道;第三场并策三道。”明史·选举志二:“初设科举时,初场试经义二道,四书义一道;二场论一道;三场策一道。”西游记第九回:“不拘军民人等,但有读书儒流,文义明畅,三场精通者,前赴 长安 应试。”
- 三的字典解释 三 sān 数名,二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叁”代):三维空间
- 场的字典解释 场 (場) cháng 平坦的空地,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:场院
历史知识推荐:易城县
三国魏改易县置。治今河北雄县西北古贤。属河间郡。北魏复改名易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