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有袴襦历史词典解释
源见“歌五袴”。谓百姓生活富裕。宋 陆游《初夏闲居》诗之八:“民有袴襦知岁乐,亭无桴鼓喜时康。”
词语分解:
- 民有的解释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。 孙中山 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:“民有,即民族也。天下者,天下人之天下,非一、二族所可独佔。”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:“真正的‘民治、民享、民有’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。”
- 袴襦的解释 1.后汉书·廉范传:“迁 蜀郡 太守……百姓为便,乃歌之曰:‘ 廉叔度 ,来何暮,不禁火,民安作,平生无襦今五袴。’”后遂以“袴襦”指地方官吏的善政。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:“初,僕射 太原公 ,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,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,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。”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:“今年蚕市数州禁,中有遗民怀袴襦。”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
历史典故推荐:王褒雅音
雅音:高雅美好的音律。王褒字子渊,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,西汉辞赋家。汉宣帝刘询喜欢创作诗歌,想要振兴诗歌韵律,丞相魏相推荐通晓音律的各地人材,宣帝召见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