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历史词典解释
《孔子家语.六本》:“小棰则过,大杖则逃走。”是说轻打就忍受,重打则逃走。认为这就是子女在受到父母惩罚时应有的态度,以示孝顺。后因以“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”作为子女对父母惩罚时应持态度之典故。《隋唐演义》第九十五回:“古人有云: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。此不过谓一家父子之间,教训督夷,当父母盛怒之时,以大杖加来,或受重伤,反使父母懊悔不安,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。”
见“小受大走”。《隋唐演义》95回:“古人有云:小杖则受大杖则走。此不过谓一家父子之间,教训督责,当父母盛怒之时,以大杖打来,或受重伤,反使父母懊悔不安,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。”
词语分解:
- 小杖的解释 1.较轻的责打。后汉书·崔寔传:“ 钧 曰:‘ 舜 之事父,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,非不孝也。’”2.古代刑具之一。通典·刑制中:“﹝ 梁 律﹞杖皆用生荆,长六尺,有大杖、法杖、小杖三等之差……小杖,围寸一分,小头极杪。”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:“上云:自有百日限,若百日内寻得(金楪子),只小杖亦不可行也。”
历史典故推荐:上树呼猿
谓操练剑术。清钱谦益奉赠会稽仉太公十四韵: “上树呼猿轻作伴,升堂使鹤众如林。”参见:○猿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