议政贝勒怎么写好看:
议政贝勒历史词典解释
清入关前非旗主贝勒而参与议处国政者之统称。后金天命七年(1622)后,努尔哈赤实行八贝勒共治国政之制。八贝勒即八旗之旗主贝勒,又称“主旗贝勒”。此外,非旗主之贝勒,亦有参与议政者,如德格类、杜度、阿巴泰等,是为“议政贝勒”,以别于主旗贝勒。
词语分解:
- 议政的解释 议论政事。 汉 王充 论衡·效力:“治书定簿,佐史之力也;论道议政,贤儒之力也。” 宋 韩元吉 读<管子>:“则 仲 之与 桓公 平日谋国议政者,其亦详矣。”清史稿·太宗纪二:“﹝ 崇德 二年夏四月﹞丁酉,命固山贝子 尼堪 、 罗託 、 博洛 等预议国政。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,集羣臣諭之曰:‘向者议政大臣额少……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,当以民生休戚为念,慎勿怠惰,有负朝廷。’”
- 贝勒的解释 1 全称“多罗贝勒”。满语,贵族称号,相当于王或诸侯,地位次于亲王、郡王,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,攻逾急。—— 清· 邵长蘅青门剩稿2 又见 贝勒,挺立不屈。
历史官职推荐:南中郎将
官名。东汉末年置。与东、西、北中郎将并称四中郎将,献帝以曹植任之。魏晋南北朝沿置。多帅师征战,职权颇重。或兼荆、江、梁等州刺史,或持节,银印青绶。南朝宋、齐多用宗室诸王。梁时一度罢此职,后复置。东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