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斩后奏怎么写好看:
先斩后奏书法图片
先斩后奏历史词典解释
初称“先行后闻”。原专指封疆大吏先将要犯处死,再上报皇帝。后世也泛指处理事务,事先不请示,处理之后再报告上级。《后汉书·酷吏列传》序称,西汉王朝建立之初,由于承战国大乱之后,民多豪猾,有的甚至称雄郡邑,为所欲为,再加上一郡一邑地土辽阔,人民众多,事情复杂,因而各地官长根据当时形势以武力翦灭那些作奸犯科之人,行动完毕,再报告上级。
【出典】:
《后汉书》卷77第2487页《酷吏列传》:“汉承战国余烈,多豪猾之民。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,桀健者则雄张闾里,且宰守旷远,户口殷大。故临民之职,专事威断,族灭奸轨,先行后闻。肆情刚烈,成其不桡之威。违众用己,表其难测之智。”
【例句】:
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“随处审囚刷卷,体察滥官污吏,容老夫先斩后奏。”
并列 封建时代臣子先将犯人处死,再把情况上奏皇帝。现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,再向上级报告。语本《汉书·申屠嘉传》:“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,为错所卖。”颜师古注:“言先斩而后奏。”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“谢圣思可怜,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,随处审囚刷卷,体察滥官污吏,容老夫先斩后奏。”△多用于处理方法方面。↔承风希旨。也作“先行后闻”、“先斩后闻”。
词语分解:
- 先的解释 先 xiān 时间在前的,次序在前的,与“后”相对:先前
- 奏的解释 奏 zòu 作乐(yu?),依照曲调吹弹乐器:演奏
历史典故推荐:饥不遑食
同“饥不暇食”。三国志.魏志.陈思王植传:“虽有餱粮,饥不遑食。” 见“饥不暇食”。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:“虽有糇粮,~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