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名句出处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寄唐生》 全文: 贾谊哭时事,阮籍哭路岐。 唐生今亦哭,异代同其悲。 唐生者何人?五十寒且饥。 不悲口无食,不悲身无衣。 所悲忠与义,悲甚则哭之。 太尉击贼日,尚书叱盗时。 大夫死凶寇,谏议谪蛮夷。 每见如此事,声发涕辄随。 往往闻其风,俗士犹或非。 怜君头半白,其志竟不衰。 我亦君之徒,郁郁何所为?不能发声哭,转作乐府诗。 篇篇无空文,句句必尽规。 功高虞人箴,痛甚骚人辞。 非求宫律高,不务文字奇。 惟歌生民病,愿得天子知。 未得天子知,甘受时人嗤。 药良气味苦,瑟淡音声稀。 不惧权豪怒,亦任亲朋讥。 人竟无奈何,呼作狂男儿。 每逢群动息,或遇云雾披。 但自高声歌,庶几天听卑。 歌哭虽异名,所感则同归。 寄君三十章,与君为哭词。
名句书法欣赏 太尉击贼日,尚书叱盗时书法作品
参考注释太尉官名。 秦 至 西汉 设置,为全国军政首脑,与丞相、御史大夫并称三公。 汉 武帝 时改称大司马。 东汉 时太尉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。历代亦多曾沿置,但渐变为加官,无实权。至 宋徽宗 时,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,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。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。 元 以后废。 尚书(1) 中国古代官名。执掌文书奏章。作为官名,始置于战国时,或称“掌书”。秦为少府属官,汉武帝提高皇权,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,地位逐渐重要。后各朝均有设置,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。——三国蜀·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 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 (2)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