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 | 送从弟道秀别诗 |
朝代 | 南北朝 |
作者 | 鲍照 |
释义 | 送从弟道秀别诗原文参差生密念。踯躅行思悲。 悲思恋光景。 密念盈岁时。 岁时多阻折。 光景乏安怡。 以此苦风情。 日夜惊悬旗。 登山临朝日。 扬袂别所思。 浸淫旦潮广。 澜漫宿云滋。 天阴惧先发。 路远常早辞。 篇诗后相忆。 杯酒今无持。 游子苦行役。 冀会非远期。 诗词问答问:送从弟道秀别诗的作者是谁?答:鲍照 参考注释差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差生更应受重视 踯躅(1) 徘徊不前 金车玉作轮,踯躅青骢马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始踯躅于燥吻。——《文选》 (2) 用脚踏地 立踯躅而不安。——宋玉《神女赋》 悲思(1) 悲哀思念 悲思亡友 (2) 悲切的情思 满怀悲思,何以寄托 光景(1) 一下,左右——表示估计 (2) 一般的情况 今天太闷热,光景要下雨 (3) 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。——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 岁时一年;四季;季节 前所谓权门者,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,即经年不往也。——明· 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 阻折险阻曲折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送从弟道秀别》诗:“岁时多阻折,光景乏安怡。” 安怡安适愉快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送从弟道秀别》诗:“岁时多阻折,光景乏安怡。” 清 孙枝蔚 《览古》诗之三:“劝君效贞节,梦魂自安怡。” 以此(1).犹言用这,拿这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君因谓 武侯 曰:‘试延以公主,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,无留心则必辞矣。以此卜之。’” 刘大白 《小鸟之群》:“如果枷锁镣铐,是一种荣典,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,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。” (2).因此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当是时,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,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。”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原来纳粟入监的,有几般便宜:好读书,好科举,好中,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。以此宦家公子,富室子弟,到不愿做秀才,都去援例做太学生。” 风情(1) 风采 风情高雅 (2) 意趣 (3) 男女恋爱的情怀 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——宋· 柳永《雨霖铃》 (4) 风雅的情愫 (5) 关于风力、风向的情况 (6) 风土人情 欧陆风情 港澳风情 日夜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。——《广州军务记》 日夜望将军至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登山徒步爬山;体育运动的一种 它的计划包括几次登山 临朝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扬袂举袖。《文选·宋玉<高唐赋>》:“扬袂鄣日,而望所思。” 李善 注:“扬袂,举袖也。”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扬袂风山,举袖阴泽。” 宋 王禹偁 《五哀诗·故殿中侍御史荥阳郑公》:“扬袂入泽宫,鵠心一箭中。” 所思(1).所思慕的人;所思虑的事。《楚辞·九歌·山鬼》:“被石兰兮带杜衡,折芳馨兮遗所思。” 唐 孟郊 《同年春宴》诗:“幽蘅发空曲,芳杜绵所思。” 明 刘基 《杂诗》:“欲采寄所思,不惮道路远。” (2).泛指思考。 洪深 《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》下篇四:“音乐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时候,他便连缀若干声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!” 浸淫(1).浸润;濡湿。 汉 董仲舒 《雨雹对》:“雾不塞望,浸淫被洎而已;雪不封条,凌殄毒害而已。” 唐 韩偓 《荷花》诗:“浸淫因重露,狂暴是秋风。” (2).引申为浸染,濡染。《墨子·大取》:“故浸淫之辞,其类在鼓栗。” 孙诒让 间诂:“《文选·洞簫赋》 李 注云:‘浸淫,犹渐冉,相亲附之意也。’” 汉 东方朔 《七谏·沉江》:“贤俊慕而自附兮,日浸淫而合同。” 元 石岩 《<志雅堂杂钞>序》:“翁浸淫乎前辈,商榷乎朋儕,故词为专门而不仅词也。” 清 戴名世 《<狄向涛稿>序》:“余故独著 向涛 之志如此,以见世犹有卓然自立不为世俗之所浸淫者。” 朱自清 《陶诗的深度》:“固然所能找到的来历,即使切合,也还未必是作者有意引用;但一个人读书受用,有时候却便在无意的浸淫里。” (3).水流溢,泛滥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送从弟道秀别》诗:“浸淫旦潮广,澜漫宿云滋。” 唐 刘禹锡 《救沉志》:“ 贞元 季年大水……崱嶷前迈,浸淫旁掩。”《明史·河渠志二》:“ 淮 泗 之水不下 清口 而下 山阳 ,从 黄浦口 入海。 浦口 不能尽洩,浸淫 高 、 宝 邵伯 诸湖,而湖堤尽没。” (4).逐渐蔓延、扩展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富者不得自保,贫者无以自存,起为盗贼,依阻山泽,吏不能禽而覆蔽之,浸淫日广,於是 青 、 徐 、 荆 、 楚 之地往往万数。” 宋 庄季裕 《鸡肋编》卷下:“晚年苦两脚浮肿,医疗莫效,久之肉烂指落,浸淫溃至半脛而死。” 明 刘基 《春秋明经·楚人伐黄楚人伐徐公至自会》:“ 齐 既视 黄 而不救,然后浸淫而及 徐 。” 章炳麟 《五无论》:“新生之种,渐为原人,久更浸淫,而今之社会,今之国家,又且復见。” (5).渐渐。《新唐书·张延赏传》:“道路訾谤,浸淫闻於上。” 清 谭嗣同 《仁学》一:“乌知乎学子术焉,士大夫术焉,诸侯王术焉,浸淫而天子亦术焉。” (6).侵害;蚕食。《南齐书·孔稚珪传》:“昔岁蚁坏,瘻食 樊 汉 ;今兹虫毒,浸淫未已。” 唐 李德裕 《上尊号玉册文》:“北狄矜功,耗蠹中国,种类磐牙,根柢封殖,异术肺腑,縞衣如荼,挟邪作蛊,浸淫宇内,倒悬不解,百有餘年。” 宋 邵伯温 《闻见前录》卷四:“若优容而与之,虏情无厌,浸淫不已。” (7).渐近;接近。 唐 韩愈 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其存而下者, 孟郊 东野 始以其诗鸣;其高出 魏 晋 ,不懈而及於古,其他浸淫乎 汉 氏矣。” 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艺能·摹印》:“近来宗 秦 汉 者甚多…… 天都 人尤擅其妙,如 歙 之 巴雋堂 、 胡城东 、 巴煜亭 、 鲍梁侣 , 绩溪 之 周宗杭 ,皆能浸淫乎 秦 汉 者。” (8).指时间的迁流。 宋 王安石 《书<洪范传>后》:“浸淫至於 汉 ,而传注之家作。” 宋 洪迈 《<隶续>序》:“空篋中得所藏碑百八十有九,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为二十七卷,曰《隶释》……而又得之,则列於廿七卷以往,曰《隶续》,大氐皆祖 东汉 时,其高出 西京 ,浸淫以及 魏 晋 者,率不能什一。” 清 冯桂芬 《<问经堂印谱>序》:“顾 汉 印所识,官位名氏而已,浸淫至於 元 明 以来,署斋阁,鐫诗词,为用滋广。” (9).雨、泪、汗等不断落下或流淌。 宋 欧阳修 《喜雨》诗:“小雨散浸淫,为润广且深。”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草七·覆盆子》﹝附方﹞引 苏颂 曰:“按 崔元亮 《海上集验方》:治目暗不见物,冷泪浸淫不止,及青盲、天行目暗等疾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小翠》:“輟涕抚之,则气息休休,而大汗浸淫,沾浹裀褥。” (10).沉浸。比喻被某种事物深深吸引。 明 高攀龙 《崇正学辟异说疏》:“明詔中外,非四书五经不读,而不得浸淫于佛 老 之説。” 茅盾 《虹》九:“但是有一天 梁刚夫 来,看见 梅女士 浸淫在书本里。” 澜漫亦作“ 澜熳 ”。1.分散、杂乱貌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主闇晦而不明,道澜漫而不脩。” 晋 潘岳 《沧海赋》:“徒观其状也,则汤汤荡荡,澜漫形沉,流沫千里,悬水万丈。” 唐 韩愈 孟郊 《远游联句》:“离思春冰泮,澜漫不可收。” 瞿秋白 《赤都心史》一:“渴涩的歌喉,早就澜漫沉吟,醉呓依稀。” (2).形容色彩浓厚鲜明。 晋 左思 《娇女诗》:“浓朱衍丹唇,黄吻澜漫赤。” 清 沉德潜 《说诗晬语》卷下:“诗人每用澜熳字,玩诗意乃淋漓酣足之状。” (3).兴会淋漓貌。 三国 魏 嵇康 《琴赋》:“留连澜漫,嗢噱终日。” 宿云夜晚的云气。 唐 宋之问 《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》诗:“宿云鹏际落,残月蚌中开。” 宋 苏轼 《答胡道师书》:“ 道师 又不远数百里负笈相从,秉烛相对,恍若梦寐,秋声宿云,了然在吾目中矣。” 元 赵孟頫 《桃源春晓图》诗:“宿云初散青山湿,落红繽纷溪水急。” 天阴谓天色阴沉。《宋书·五行志二》:“ 太康 五年六月旱。此年正月,天阴,解而復合。” 唐 高适 《苦雪》诗之一:“二月犹北风,天阴雪冥冥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一回:“不怕夜黑天阴,看着那人家是明亮亮的。” 先发首先发起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尝与主爵都尉 汲黯 请閒, 汲黯 先发之, 弘 推其后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任峻传》:“ 董卓 首乱,天下莫不侧目,然而未有先发者,非无其心也,势未敢耳。” 宋 沉作喆 《寓简》卷十:“大抵讥誚之语,先发者未必切害,而报復者往往奇险深酷。” 明 何景明 《势成篇》:“﹝ 陈涉 ﹞泽中一呼而四海响应者,彼皆有欲起之心,而俟先发者也。” 相忆相思;想念。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十三·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上言加餐饭,下言长相忆。” 唐 杜甫 《梦李白》诗之一:“故人入我梦,明我长相忆。” 前蜀 韦庄 《谒金门》词之二:“空相忆,无计得传消息。”《醒世恒言·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深闺只是空相忆,不见关山愁 * 。” 杯酒(1).一杯酒。 汉 司马迁 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未尝衔盃酒,接慇懃之欢。” (2).指饮酒。《新唐书·张延赏传》:“吾武夫,虽有旧恶,盃酒间可解。” 游子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 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——孟效《游子吟》 浮云蔽白曰,游子不顾反。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 浮云游子意。——唐· 李白《送友人》 苦行某些宗教徒的修行手段,故意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痛苦来折磨自己 他的苦行已明显可见 会非应当不是。《南史·齐竟陵王子良传》:“寻完者为用,既不兼两,回復迁贸,会非委积。” 远期经过相当长时期才能支付 远期票据 |
随便看 |
|
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,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