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波山怎么写好看:
伏波山历史词典解释
又名岩山、洑波岩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。唐莫休符《桂林风土记》:夹城“北抵伏波山缘”。南宋范成大《桂林虞衡志》:“伏波岩,在离江之滨,突然而起,且千丈。下有洞,可容二十榻,穿凿通透,户牖旁出,有悬石如柱,去地一线不合,俗名马伏波试剑石。前浸江滨,波浪汹涌, 日夜漱啮之。”东麓有还珠洞,洞前石脚插入漓江,为绝胜处。有唐代摩岩造像二百余尊。
词语分解:
- 伏波的解释 1. 汉 将军名号。 西汉 路博德 、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。见汉书·武帝纪、后汉书·马援传。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:“ 戈船 荣既薄, 伏波 赏亦微。”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:“盛府依 横海 ,荒祠拜 伏波 。” 明 夏完淳 大哀赋:“ 横海 、 伏波 , 戈船 、 下瀨 。”2.谓平息变乱。 王闿运 丁文诚诔:“抗急疏而请使,举偏师以伏波。”
-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土山
历史地名推荐:荆门县
唐贞元二十一年 805 置,属江陵府。治所即今湖北荆门市。唐末废。明洪武九年1376 改荆门州复置,属荆州府。治所即今荆门市。十三年 1380 复改为荆门州。1912年废州为荆门县,属湖北襄阳道。1